文/徐永红
安防行业的监控环境是复杂的,日常状况下,全明或者全暗的状况其实并不多,更多的是或明或暗交替出现,这个道理其实并不复杂,因为光线没法弯曲,它是呈直线传播的,一旦出现障碍物,便会产生死角,阴暗面也随之而生,这个时候对摄像机的性能要求颇为苛刻,普通摄像机此时展现的画面往往是光亮处很亮,而黑暗处则会是漆黑一片,细节丢失严重,此时,监控的价值是相当有限的,宽动态技术便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其技术的核心在于同一时间曝光两次,一次快,一次慢,再进行合成使得能够同时看清画面上亮与暗的部分,能量化宽动态性能指标的叫宽动态范围,其是指图像分辨率最亮的亮度信号值与能分辨的最暗的亮度信号值的比值,通常以“倍数”或“dB”来表示,本次宽动态专题分别测试了海康威视与科达的两款超宽动态摄像机,其宽动态范围皆达到120dB以上,笔者对二者在实际中的应用表现亦充满期待。
与时俱进的检测方式
在介绍两款宽动态摄像机主角前,容笔者先就测试方法进行介绍。对清晰度、色彩还原、网络控制及最低照度等项目的检测手段与行业的测试方法基本一致,在此便不作详细介绍,而在宽动态性能的检测上,我们与时俱进地进行了改进,分别在强光环境、暗室环境及实景环境中对摄像机的宽动态性能进行检测,以更为全面地了解该机的宽动态性能表现,三种环境的具体检测方式如下:
强光环境:将摄像机对准强光灯,在强光灯内放置公仔并开启强光灯,此时观察宽动态开启前后的画面变化,其对强光的抑制效果是怎样的,灯内公仔能否看清,灯后背景亮度的提升效果如何等。
暗箱环境:将摄像机置于暗箱内并对准其内的画面,开启画面后的背景灯,同时将一人物头像画置于画面前,此时观察宽动态功能开启与关闭时,二者的差异何在。
实景环境:于白天让一人站立于窗前,形成一个逆光环境,此时通过显示器画面观察在宽动态功能关闭与开启时,其改善效果如何。
通过上述三种环境的检测后,其宽动态性能已经得到较为全面的反映,而实际的应用环境与此亦是颇为贴近,应该说此检测方式是颇为接地气的。
评测项目1-宽动态
小编先介绍下科达摄像机的宽动态性能表现,强光环境下,该机在宽动态开启前,强光灯内的公仔被一片白光完全掩盖,宽动态开启后,灯内公仔变清晰了,对强光的抑制效果良好,由于宽动态开启前,灯后背景的亮度已经足够,所以即使宽动态开启后,对背景亮度的改变甚小;暗箱环境中,在开启宽动态后,前置的人物图像由漆黑一片变得清晰了;实景环境下,该机在逆光环境下依然能够让人物面部表情清晰展现。
科达宽动态开
科达宽动态关
海康宽动态开
海康宽动态关
海康威视的超宽动态摄像机在功能设计风格上与科达的摄像机不同,其在宽动态上提供了1-15级的程度等级选择,面对不同的明暗光线条件,可通过选择不同的宽动态等级来实现更佳的监控效果,实测中,该程度等级的设置效果明显,得益于该机高达140dB的宽动态范围,无论是在强光、实景还是暗箱环境中,明暗各处的画面皆能清晰呈现出来,表现相当优秀。整体而言,本次a&s评测的两款摄像机在宽动态性能上差别不大,皆能较轻松地应对日常光线复杂的场景。
评测项目2-画质
本次检测的两款摄像机像素值均为200万,且帧率均达到60fps,相对于帧率为30fps的摄像机而言,它们在对高速运行物的监控更具优势,二者的实景表现可谓旗鼓相当,在监控高速运行的汽车时,画面表现较流畅,车尾亦无拖尾出现。色彩还原上,二者皆还原基本准确,未有明显偏色出现;在清晰度表现上,海康威视的水平清晰度为1100TVL,垂直清晰度为1100TVL,科达摄像机的相应清晰度分别为1080TVL与1100TVL,二者各有千秋,在清晰度上的表现均相当不错。
检测项目3-网络控制
在该项目的检测中,二者的参数均设置为1080P@60fps、4Mbps,其他设置则为默认状态,从实际的表现来看,二者的平均码流皆能稳定维持在4.3Mbps左右,但在码流的长短帧问题上,二者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应该说,在码流控制上,两家厂商真正的实力并未得以完全体现;在延迟时间上,海康威视能稳定在163ms左右,而科达的延迟时间亦控制在较合理的范围内。
检测项目4-低照度
那么两款宽动态摄像机在低照度下的表现如何呢?从实际的检测中可知,尽管二者并非超低照度摄像机,但其低照度性能表现皆良好,在开启3D降噪后,二者在照度计显示为0.00Lux时(实际照度应在0.005Lux以下),其成像质量依然有一定的保证,画面内娃娃五官、裙摆及头发依然能清晰区分,两款超宽动态摄像机同时具备低照度摄像机的性能,颇感意外。
检测项目5-特色功能
在特色功能及设置上,海康威视摄像机后面板上设有ABF自动调焦按钮及支持走廊模式;而科达摄像机除却对走廊模式的支持外,还有8种摄像机场景模式可供选择配置,而其ROI功能在实际的应用中效果显著,能对带宽起到良好的节约作用。在IE界面的设置操作上,两款产品皆颇成熟,操作简便,上手迅速,用户完全勿需担心,可以说,两者在产品差异化竞争的道路上走得颇为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