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两大战略的引领下,中国制造业一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急需国际领先的技术支持,推动向“中国智造”的转型。为了更好的应对产业升级庞大内需,助力中国制造从“大”到“强”,通用电气(GE)近日宣布首个海外智能制造技术中心在津启用。该中心旨在汇聚世界领先的先进制造生态圈资源,共同为GE中国自有工厂、GE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开发、整合及实施量身定制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帮助中国制造商实现生产率的提升,为中国的工业转型和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 GE中国智能制造技术中心在天津启用。该中心是GE美国以外首个服务于多业务部门的智能制造技术中心,将与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南卡罗莱纳州格林威尔等六大GE全球智能制造技术中心形成强大的全球网络,服务中国制造商。
· GE中国智能制造技术中心致力于汇聚全球先进制造生态圈的资源,为中国制造商开发、整合、以及实施量身定制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 智能制造技术中心的启用将帮助GE实现智能工厂的愿景,开启制造新时代。智能工厂将精益制造、先进制造和增材制造与GE Predix平台驱动的数据分析及洞见相结合,从而带来生产力的提升。
GE致力于将智能工厂的愿景引进中国,通过GE中国智能制造技术中心与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南卡罗莱纳州格林威尔等六大GE全球智能制造中心形成强大的全球网络,与GE全球研发中心、GE数字集团、GE中国工程师团队、供应商、政府指导部门及业界合作伙伴等携手,在中国为智能制造构筑强大的技术、解决方案和服务体系。
作为全球领先的数字工业公司,GE兼具工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和软件领域的雄厚实力。GE开发的智能工厂理念和技术整合了GE商店的资源,秉持精益制造原则,通过先进制造技术、增材制造和数字化工厂技术,重新定义产品的设计、制造与服务模式,带来生产力的提升。精益制造的原则在于优化制造系统、避免浪费;先进制造技术旨在通过机器人、自动化等先进技术和新型制造流程,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加速创新;增材制造的核心即工业版3D打印,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层叠式材料累加,快速实现复杂构型的立体部件建模;而数字化工厂则以GE Predix平台驱动的数据分析及洞见提高工厂及资产的生产力和连接性。
选择天津落户GE中国的智能制造基地,一方面是因为GE目前在天津已拥有强大的制造能力 —— 医疗集团天津工厂是GE在美国以外设立的唯一一个主要生产磁共振超导磁体及系统等相关医疗影像产品的生产基地,磁共振系统产量占全球50%以上;GE天津的水电工厂是GE全球最大的水电基地,能够生产各种类型的水轮机和发电机,最高单机出力可达1000兆瓦;随着近期对LM风能的收购,GE还获得了在天津的一家制造工厂和服务中心,以及即将于7月在宝坻成立的一家新工厂;此外,GE油气集团在天津也拥有一家工厂。而另一方面,GE的智能制造规划与天津市政府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不谋而合。天津市不仅为实现其2020年基本建成全国先进制造基地的目标制定了详实的计划,更为落户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GE全球高级副总裁、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段小缨表示: “中国制造业在新常态下的转型升级为GE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遇。GE中国智能制造技术中心的启用彰显了GE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也是GE中国向全面本土化和全速数字化战略目标迈进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未来,GE将以天津的智能制造技术中心为基地,整合GE内外智能制造资源,成为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升级路上的长期合作伙伴。”
智能制造技术助力中国制造从“大”到“强”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中心落户天津,GE将率先在中国推出包括机器人/自动化、智能加工和组装、智能焊接、3D打印技术、先进检测技术和数字虚拟建模六大能力,涉及从设计到工程、制造、供应链、物料运送和服务的各个环节。
GE中国将首先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在自身的制造和供应链体系的应用。位于北京的GE医疗工厂设计开发了自律产线拉动模块以提升产线物料运输和生产效率;其CT球管的生产应用了包括光导智能投影技术在内的多项智能制造技术,生产周期从6天减少至1天,整体生产效率提升6倍。GE发电集团也为武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部署了包括机器人焊接在内的多项精益制造解决方案,可以将效能提升50%。
目前GE在华持股过半的工厂有30多家,总建筑面积达到92.2万平方米,雇佣员工超过1万人。2016年,这些工厂制造产出金额超过34亿美元,GE中国整体供应链产出则超过60亿美元。到2020年,GE计划将中国整体供应链的产出翻倍,超越100亿美元——智能工厂技术的全面应用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一环。
GE全球副总裁、GE中国供应链副总裁马盛隆(Steve Meszaros)表示,“除了帮助GE和GE的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实现智能制造,我们还将依托天津的智能制造技术中心作为向内、外部受众展现先进制造技术的最佳平台,通过培育和构建中国先进制造业生态系统、培养先进制造人才,助力中国实现制造强国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