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商在设计智能联网应用(特别是针对消费类和工业市场的应用)时的一大挑战,是在特定应用中究竟采用哪个无线标准的决策。在大多数市场上,这些类型的器件是一项新兴技术。例如,在智能灯泡产品市场上,我们可以发现多个带有无线连通性的选择。而在其它无线电设备的选择方面有一定难度的应用则包括遥控、住宅/楼宇自动化、智能仪表、健康服务/医疗、可穿戴产品、安防报警系统、信号灯等。
由于无线电设备是智能感测应用的核心组件,一直以来,设计人员都需要在设计工作的早期阶段就做出决策,以确定采用哪种无线标准。传统情况下,制造商会选择一个无线组件,并且围绕着它来制造产品。一旦做出决策,设计中的很多方面就被确定下来而无法更改,比如说收发器技术、PCB布局布线、软件堆栈,以及访问这个无线电设备的API。
我们以在应用中使用ZigBee技术的制造商为例。随着设计工艺的不断演进,刚刚出现的全新市场数据表明,使用Bluetooth Smart会使针对这一应用的目标市场大幅增长。不过在设计的后期阶段更换无线电设备却是件大工程。例如,Bluetooth Smart无线电设备也许来自另一个不同的供应商。所有与最初无线电设备相关的设计工作都将有可能被推倒重来。此外,这个应用本身将需要适应一个新堆栈和API。从效率角度来讲,制造商正在考虑用一个接近完成的新设计来更改无线电设备。
即使Bluetooth Smart无线电设备与原始的ZigBee无线电设备一样,来自一个同样的供应商,无线电设备也通常建立在完全不同的技术基础之上。这些不同会严重限制当前设计被应用于全新无线电设备中的比例。这两种情况下,在已完成的设计中有可能会出现较长延迟,同时也会延长产品的上市时间。另外,增加的工程设计成本也不得不被纳入考虑范围之内。
做出更改设计基本面的决定从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制造商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是按时将次优产品推向市场,还是重新设计最优产品但却错过关键市场机遇期呢?
在进军全新市场,或者部署新技术时,技术的敏捷适应性是关键所在。虽然缺少灵活变通会导致产品在市场上销售状况不佳,但是适当的可配置性会在产品取得市场成功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可横跨整个无线技术范围的可扩展性的无线微控制器平台可以帮助制造商灵活地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TI推出的基于ARM Cortex-M3的SimpleLink低功耗无线MCU平台正是可提供这种全新维度的可扩展性。
让那些具有引脚对引脚兼容封装选项的器件支持大量不同的无线电类型,包括其中包括Bluetooth Smart、Sub-1 GHz、ZigBee, 6LoWPAN、IEEE 802.15.4、RF4C和运行速度高达5Mbps的专属模式等。
从硬件角度讲,更换正在使用的无线电设备简单而又直接。所有2.4 GHz技术和全部Sub-1 GHz技术是直接引脚对引脚兼容的。此外,平台器件之间的所有其它外设都是一样的,这使得制造商能够在设计的后期阶段非常灵活地对使用何种无线电设备进行选择。
对于所支持的每一个不同标准,这个平台要可以实现这些标准彼此之间的代码兼容。然而,无线电标准间的切换的确会对应用软件设计造成一定影响。这个影响是由无线电堆栈间的差异造成的,而应用必须将这一点也考虑在内。例如,与6LoWPAN的对接是用IP报文完成的。这个应用借助Bluetooth Smart来读取或修改不同属性。此时可以用每个平台无线MCU所提供的API来捕获这些差异。
在设计中,制造商将无线接口模块化最佳的做法。除了使应用直接访问无线电设备,将数据发送至一个无线电函数外,还可以提取这个无线API。然后,通过使用合适的API,这个函数能够按照要求处理将被发射或被接收的数据。这样做的效果在于,如果需要在设计的后期阶段更改无线电设备,那么只需要做移植无线电函数这一件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