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不管是互联网企业,还是传统车企,都希望在这个领域中抢到自己的一片领域。今年四月,乐视发布了自行研发的智能汽车;而上汽、长安、比亚迪等国内车企也已开始着手智能汽车的研发。
成立于2014年的智车优行同样是这个大潮中的一员。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家想要生产智能汽车的公司,将更多地向互联网方向靠拢。
公司联合创始人及CEO沈海寅此前曾经担任过360副总裁。在360,他先后建立了智能硬件产品部以及智能硬件投资团队。除了他本人外,智车优行的创始人团队还分别来自乐视、标致雪铁龙、罗斯德尔汽车工程技术等互联网和传统汽车企业。这个团队为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前期基础。
和以自建工厂制作整车为主的乐视相比,智车优行的核心特点在于,它们所选择的是另一条路:寻找代工方,进行车体硬件部分的构架整合。据此前媒体报道,在三电方面,智车优选通过投资日本电动超跑公司GLM获得其三电技术。在此基础上,它们研发了适合自身的三电系统。另外,在硬件制造方面,智车优行也和一些主机厂商达成合作协议,共同研发。
这种发展模式的优势主要有两点,一是节省发展成本,二是能够避开不擅长的做制造,只从自己擅长的方面入手。这种方式,同为智能汽车研发厂商的蔚来汽车也在使用。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沈海寅曾经形容其为“小米模式”。
而软件部分,是智车优行所擅长的。沈海寅表示,在软件构建上,智车优行采取的是开放的策略。在他的想法中,智能汽车的生产路径和智能手机相通,硬件只是基础,为软件提供平台。而控制汽车运作的智能系统,会在这个平台上不断向外延展、升级,吸引更多的成员加入,提供更多功能。目前,智车优行已经研发出了一套安全系统运用于样车上。
这是沈海寅回国发展后的第一个创业项目。此前,他曾经在日本发展多年,创立过三家互联网公司。然而在中国创业,他选择的却是互联网之外的行业。在沈海寅看来,汽车市场的发展现状是他在这个领域进行创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很多人都会在互联网方向开始创业,但事实上,互联网在中国是一个一家通吃的局面。前几位巨头的垄断程度很高,任何创业公司都很难摆脱它们的阴影,但车企则不是这样。”沈海寅告诉界面新闻记者。
在国内,目前汽车产业的总体产能达到了4000万辆,而一年的销量却只有2500万辆,这一差距说明有不少产能处于空闲状态。这为后来者提供了入口。而在国内汽车市场上,份额最高的汽车品牌是丰田,但占比也不过10%。产能过剩,市场分散,这是国内汽车产业目前的主要特点。
此外,易观智库估计,中国智能汽车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人民币。这意味着大大小小的企业,只要能够进入市场,就有希望在智能汽车这一细分领域上找到发展空间。
合适的时间节点,也在沈海寅做出行业决定的过程中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作用。特斯拉的兴起,使得智能汽车开始被市场强烈关注。在用户教育的步骤被其他厂商提前完成后,智车优行所需要做的,只是跟随潮流的步伐继续前行。
目前在市面上,智车优行最大的竞争对手也许是蔚来汽车、车和家这样从零开始的汽车厂商。但沈海寅认为,当智能汽车时代真正来临之后,智车优行最大的对手并不是乐视、蔚来汽车等品牌,反而是传统车企。
“智能汽车还处在一个基础阶段,市场规模还很小。现在,我们不会和乐视它们竞争,反而有可能会寻求互相之间的合作,把蛋糕做大。我们的目标是从那些智能化进度缓慢的传统车企中抢来市场,”沈海寅告诉界面记者。
今年三月,智车优行在北京向外推出了第一款样车“奇点汽车”。从2014年12月到2016年3月,一年又四个月的时间里,智车优行没有任何一样主要产品推出。沈海寅也表示,目前公司主要的资金来源为融资。现在,智车优行已经完成了A轮融资,由英特尔投资等领投,金额达到了数千万人民币。
但是,在产品尚未投入市场的情况下,智车优选的前景尚未完全清晰。
沈海寅认为,现在公司的前行道路,其实和一般的互联网公司没有太大区别。对于一个互联网公司来说,获取一个用户的成本大约在50元到100元,只有获得了1000万用户,这个企业才能说刚过生死线。这意味着互联网企业想要存活,成本投入起码达到五亿元。“造一辆车,成本也要五到六亿元。在真正有成果之前,都难免会大量投入,”他向界面记者表示。
在产品体验环节上的妥协,是沈海寅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友好的用户体验是沈海寅造车前的主要愿景,但在真正实践时,由于各方面的不足,他不得不多次作出妥协,以求在成本和效果上取得平衡。智车优行如果想要在这方面取得突破,保证资金的持续供应也许是重中之重。
另外,在产业链的构筑上,智车优行可能也需要加快脚步。
今年四月,蔚来汽车已经和江淮汽车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会在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开启合作。智车优行如果想要脱颖而出,它们还需要做得更多。
目前,在沈海寅的计划之中,奇点汽车将于2017年底开始量产上市。他表示,一切都在正常的流程中进行。无独有偶的是,蔚来汽车也计划于2017年底上市与江淮汽车合作的智能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