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大力推广“工业4.0”概念的同时,中国也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虽然工业4.0也许是德国最新提出的,但资源整合并非唯独是德国工业4.0的目标。事实上,许多国家都发表了类似的纲领性文件,只不过各有不同的提法,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日本的“科技工业联盟”、英国的“工业2050战略”等等。自然,谁能早日实现这一战略,谁就在国际上获得了“先发制人”的先机,拥有了标准制定者的地位。
而对于中国而言,中国是制造业的大国,就技术能力等问题,并不能与德国等国家相比较,如果要给中国工业定义一个阶段,那么工业2.0或许更适合。为何说中国还处于工业2.0时代了,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
1、人口基数大
中国国土面积大,人口数量也在全球排前几名,工业革命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较少的人力处理较大的工作内容,说的简单点,就是抢了基础工作人员的饭碗。从国家管理而言,让人们有工作、有饭吃是最基本的问题,如果全面进入工业4.0时代,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安排大量人口的安居问题。
2、中小企业多
在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快速发展工业水平,国家大力建设了多家国有企业,而这些国有企业在前期的工业发展中确实带来了良好的利润和工业水平。在改革开放后,部分企业崛起,成为一方霸主,这类霸主通常可以跟随时代的发展。剩下的则是中小型企业,这类企业生存在众多企业的夹缝中,他们的生存方式通常是有单招人开工,无单厂房空无一人,但不可否则,这类企业给大量人民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成为国家发展必不可少的力量。
3、专业水平不足
对于工业发展而言,最大的障碍就是文化水平。虽然现在高学历的人较多,但由于专业不对口等问题,很多人并不会使用或操作机械设备,或是会操作,但不懂得相关原理,在遇到较难的问题时无法有效的解决问题。
基于以上问题,中国“工业2.0”时代的路还没有走完,“3.0”刚刚起步,“4.0”从何谈起?
工业化的基础问题
1、原材料
在工业化的道路中,最为直接体现工业能力的就是机械设备,机械设备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生产的精确度和质量问题。对于整个行业市场而言,如何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就得依赖原材料的供给。
在工业展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个广告词:“‘XXX设备25年依然正常运行”。这样的看似乎说明了该机械的耐用性,但细细思考后,不难发现几个问题:1、精确度是否依然正常?2、内部部件的磨损状态?3、正常运作是依然可以作业还是有一定的误差率?在此类问题的背后,就是工业设备原材料的问题:如何生产更为耐用的原材料?小编在大学中学习贴片机的使用课程中遇到某工业自动化教师,用其说的话:我在学校就三台设备,分别是德国、日本和中国制造的贴片机,在实际应用中,德国制造的机械设备在精确度和耐用性远远超出其他设备,而国产设备在部分精密电子贴片中,误差率太大。而引起误差率的不是软件问题,更不是人工问题,而是机械材料问题。在机械中常常使用的轴承,在加工过程中,对材料是一种破坏,原有的分子原本是牢固的连在一起,而加工过程中是在不断切割和高温的过程中进行,原有的分子结构被极大地破坏,而解决这种问题的根本方式是提供更为牢固的原材料。
原材料本身价值并不高,但原材料是所有工业化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原材料的生产工艺成为国家机密。原材料的研发并不是单一的分析该材料中含有什么物质就能生产,而是在加工基础材料中,在什么温度或状态下加入另一种物质,在这种物理/化学反应中,1℃的差别可能导致两种强度的原材料。
2、电机
在工业设备中,除了原材料就是电机的运作,不管是机械手臂还是传输带,电机在这类设备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转动多少圈、扭矩力大小,这些是电机最基础的信息。而在机械转动过程中,带动的就是其他设备,如何快速到达固定位置,这需要电机的快速转动能力和制动效果,如果电机出现问题,直接影响后期作业。
3、机器视觉
机器视觉并不是新兴的产业,在数年前的部分精确作业中,早已把摄像机应用于工业设备中,但前期的摄像机是为了提供更为精确的提供视图信息,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机器视觉的应用范围逐渐增加。
在工业生产中,通过不同光线的配合,机器视觉可以对物体进行简单、快速的分析,从而提供更高效率的检测工作,当其中的算法根据检测物体的不同性质而改变。但目前的机器视觉检测通常用于小部件的简单检测,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或许会看到更大应用范围。
总结
如果要对国内工厂进行分析,真正能达到“工业4.0”标准的企业只占小部分,就如用某企业员工说的:智慧工厂并不适应国内大部分企业,前期花费大量资金投入到这类设备中,这种做法只适应少数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更适合“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