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生态是智能家居未来,智能化平台或为契机
[摘要] 打破品牌封闭式运营,破除私有协议的壁垒,构建全面开放的生态,是智能家居产业走向成熟生态的必经之路,也是未来。
国内智能家居现状:
形势正盛,磨合不顺
2014年被人们认为是智能家居的元年,几乎所有家电巨头都针对智能家电领域开始布局。到2018年,智能家居行业迎来爆发的前兆。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到960亿美元,
2023年将增长至1550亿美元(约9951亿人民币)。这个高达万亿市规模的市场来袭,使行业呈现出群雄逐鹿的格局,在北美市场,以亚马逊、谷歌和苹果等品牌尤为突出,它们推动了智能家居在北美家庭用户中的广泛应用。
智能家居的风潮也蔓延到了国内。截至2018年1月份,Amazon Echo在国内的销量已经超过了2200万套,相应的也有大量智能家电产品,如智能灯、智能插座、智能扫地机、智能空调等正全面进入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智能家居发展的最终形势一定是全屋智能,控制房间内所有智能家电只需要一个入口,智能音箱或者是手机APP,而且所有智能家电充分实现互联互通。譬如智能摄像头识别到主人的脸,智能门锁就会自动打开;睡眠监测带监测到主人已经睡着,智能灯就会自动关闭……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美好未来就在前方,眼下智能家居的现状却有些骨感:不同品牌间的智能家电往往无法实现互联互通。
众所周知,智能家居生态链涉及许多利益相关者,包括上游的芯片和软件供应商,以及中下游的联网设备制造商、平台提供商、零售商、服务提供商……不同品牌的智能家电往往使用互不联通的私有互联协议,尽管智能家电可以使用APP控制,但每款家电都需要一个App,积少成多之后,在操作上也非常繁琐。
智能家居经过数年发展,生态尚未成熟。目前还没有一家大而全的公司可以囊括智能家居的全产业链,各大企业主要聚焦于自己比较擅长的业务进行拓展,不同品类间的智能家电无法实现互联互通。
智能家居行业产业链长、产品种类多、销售渠道多样化,单一企业难以独占市场,企业间的跨界合作将成为未来行业发展主流趋势。打破品牌封闭式运营,破除私有协议的壁垒,构建全面开放的生态,是智能家居产业走向成熟生态的必经之路,也是未来。
全屋智能2.0:
跨品牌互联互通
涂鸦智能之所以在智能家居行业备受关注,除了是全屋智能方案的先行者,也因为它作为智能化平台的独特企业属性:涂鸦智能不直接生产智能产品,而是为制造企业提供一站式人工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
截至2017年11月底,涂鸦智能在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已有超过10000家客户,服务升级了近11000种智能产品,包括智能照明、智能安防、生活家电、智能厨房、环境健康、安防摄像等36个品类,覆盖了智能家居的方方面面,而且全面打通了包括天猫精灵、Rokid、Amazon Echo、Google Home在内的全球主流语音交互入口。
通过独特的平台赋能属性,涂鸦智能打造了极具竞争力的全屋智能2.0方案,最大特点是实现了智能家电的跨品牌互联互通。无论是什么品牌的智能家电,只要拥有“Powered by Tuya”属性,都可以通过Tuya Smart APP进行控制,还能一键设置不同场景,譬如离家场景、聚会场景和休息场景,一键就能让整个房间里的不同品牌智能家电都联动起来,真正帮助用户摆脱过往多个品牌多个APP的麻烦操作。
智能化升级:
推动智能家居开放生态
涂鸦智能董事长陈燎罕曾在采访中提到:“生态不是设计出来的,生态是自然而然长出来的。”他表示涂鸦智能平台目前聚焦于服务家电企业,帮助制造业进行智能化,通过大量服务家电企业来推动智能家居开放生态的成熟。
此外,涂鸦智能平台还开始帮助下游商业场景实现智能化,譬如家装领域,为用户在家装环节就带来更好的智能化体验。
当今家装行业也面临着转型的阵痛。传统家装行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互联网家装行业又缺少技术积累,涂鸦智能可以通过智能化升级为家装行业带来丰富且延续的附加值。
首先涂鸦智能为家装企业提供了智能化的技术支持,满足了用户消费升级的需求。其次,过去家装企业是做一锤子买卖,服务完就作罢,家装服务之间没有关联性。一旦用户选择了智能家装,下回采购智能家电或者做家装修缮的时候,就会考虑这次选择的产品或服务能否和原有的智能家电、家装行程互联互通,最终往往会选择原先合作过的家装公司,这样就能帮助家装企业获得持续性收入。
另外,涂鸦智能平台的大数据和用户运营后台可让商家实时关注设备运行情况、销售区域、活跃度等数据反馈:“我们可以让制造企业知道用户的使用情况和市场评价;同时我们提供了一个数据平台,厂商可以清楚知道用户在哪里,对什么产品感兴趣,以便更好地做销售决策、服务决策,以及产品优化迭代的决策。”
声明:本文为涂鸦智能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安全自动化 官方微信 as视界 服务号
不得转载声明: 凡文章来源标明“安防知识网”的文章著作权均为本站所有,禁止转载,除非取得了著作权人的书面同意且注明出处。违者本网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