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专业的自动化&安全生态服务平台
公众号
安全自动化

安全自动化

安防知识网

安防知识网

手机站
手机站

手机站

大安防供需平台
大安防供需平台

大安防供需平台

资讯频道横幅A1
首页 > 资讯 > 正文

人脸识别即将"拨开云雾见青天"?

资讯频道文章B

    出现之初的人脸识别主要用于公安的刑侦追查或银行安保等,极少涉及其它领域,以价格昂贵、技术复杂著称。也正因如此,人脸识别市场迷雾重重,由于是全新的技术,无论是市场接受度还是技术成熟度都受到挑战。厂家们直言,虽然大家都认为人脸识别是项先进的技术,但却不知道具体应该将其应用到什么地方,自然也就降低了人脸识别对用户的吸引力。经过几年的发展,厂家的努力是否已经有了“收获”?应用点有何变化?人脸识别市场是否已经“拨开云雾见青天”呢?本期“产品新视野”与您一起去解读。

    发生于2001年的“9·11”事件,除了给五角大楼沉重一击外,也“激”起了全球对反恐的强烈意识。在此之后,全球各地恐怖袭击事件时有发生,随着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世界各国对安防领域的投入也大大加强。并且,对具有更为严密的安防等级的产品有着显著需求,以高新科技和高防护等级著称的生物识别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而在众多类型的生物识别中,又以人脸识别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从事人脸识别的厂家大概有20多家。主流厂家有上海银晨、北京普赛、海鑫科金、汉王、行者、飞瑞斯、数字奥森、康贝尔等,主要的研究机构有清华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中科院计算机所等,现在也有部分厂家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到自己产品当中,如蓝色星际将人脸识别集成到他们的智能型ATM专用数字硬盘录像机上。

应用点增多,市场成长迅速
    人脸识别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 而真正进入初级的应用阶段则是在90年代后期。相对于国外,中国对人脸识别研究晚了一步,直到九十年代末国内关于人脸识别的研究才正式开始,最初是由清华大学和中科院自动化所等研究机构所做的学术研究。2000年以后,便陆续有一些企业进入这一领域。

    以前人脸识别被认为是“皇家御用”产品,主要应用于公安的刑侦追查、海关的出入境管理等。由于研发成本高导致价格非常昂贵,人脸识别很难与普通大众市场结合起来,当时的技术不成熟也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其广泛应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这一情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变。深圳飞瑞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戴卫东认为,与以往最大的不同是人脸识别已经找到了一些应用的点,“前几年大家都觉得人脸识别是理所当然用在比较高端的地方,价格贵、用量少是它的特点。今年开始,大家觉得可以将其集成到门禁当中去,在这个市场,量会比以前大,价格自然也会有所调整。” 可以看出,虽然众多厂家抱怨前期市场推广非常困难,但经过大家一番努力已渐显成效,市场潜力慢慢显现出来。

    除与门禁的结合外,一些娱乐场所的VIP管理、客户服务等也是目前比较热门的应用点,当客户进入大门的时候即可通过人脸识别“认”出他,并同步调出该人的个人资料和消费记录,便于工作人员跟踪服务。另外,将人脸识别用于电脑开机认证、手机开关机认证、网上交易等也颇受亲睐,人们认为对这些与个人私密信息密切相关的活动,需要采取最为严密的方式予以保护,而人脸识别正好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例如,联想在数百万套PC上安装了人脸识别软件,用于PC系统的登录和数据加密,虽然对整个产业来说这还不具代表性,但这样的苗头对从事人脸识别的业内人士是一个极大的鼓舞。据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客户事业部副总经理石践介绍,2010年,国家航空组织可能将人脸识别运用到其电子签证上。他还指出,大型的考生验证系统也是人脸识别将来有望大展拳脚的领域,现在的考试一般都是采取凭“证”入场的方式,由于无法保证做到人证合一,代考的现象屡禁不止。如果能够将人脸识别的因素加入到证件当中,对于完善考生验证系统将是一个质的飞跃。石践称,一旦打开这个“缺口”,不仅能够直接刺激整个人脸识别市场的发展,对于人脸在其他验证系统的运用也将变得更加容易。[nextpage]

    种种迹象表明,人脸识别与大众市场结合的趋势非常明显,对此,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苏光大教授表示,大众市场是打开人脸识别产业化和规模发展的大门,他举例说,“计算机正是因为进入了家庭才发展得特别快,人脸识别也应该积极朝家庭和民用的方向思考。”

    得益于应用点的不断扩大,人脸识别市场无论从规模还是营业额上,其发展都非常迅速。国际生物特征识别组织(IBG)的分析报告指出,截止2007年,人脸识别的市场份额由原来的微不足道迅速上升到12.9%,仅小于指纹识别的市场份额,并且比重还在不断增加。全球生物识别市场将保持每年近30%的增长率,预计到201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57亿美元,人脸识别将占据整个生物识别市场20%的份额(详见图1、图2)。而放眼于中国,人脸识别的份额还相对较小,成长空间非常大,业内人士预计,近几年的年成长率可达100%,有望与指纹识别“平起平坐”。

何以成为最受关注的生物识别技术?
    生物识别的方式很多,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静脉识别、虹膜识别、掌型识别等等,在众多的生物识别中,指纹识别以绝对优势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占有率高达90%左右(国内市场),人脸识别的占有率不足10%(国内市场)。然而,在此情形下,人脸识别何以成为最受关注的生物识别呢?这与技术本身的优势、市场潜力以及国家的支持都密不可分。

国家支持,促进人脸识别发展
    近几年,国家对安防的要求在不断提升,随着“国家应急体系”、“平安城市”、“金安工程”、“数字景区”等重大项目工程的深入开展,中国安防市场的需求持续升温。随着对安保等级要求的提高,在部分地区,人脸识别已经开始被列为强制标准。例如,2007年4月,上海质监局发布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防范系统地方标准,该规范明确要求在“安防分控室”中必须使用人脸识别装置,并对相关技术提出了具体的标准。

    与此同时,苏光大教授还表示,在研发方面,国家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每年投入的技术研究人员非常多,他用“发展最快、投入人力最多”来形容此局面。另外,在国家层面上采用人脸识别的力度也比较大,如浦东机场、湖南省出入境、上海市公安局、深圳罗湖口岸、上海地铁等都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将人脸识别运用到奥运会安保系统中更是开了奥运会安保史的先河,即将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也在考虑使用此系统。

    通过这些大型项目对人脸识别的采用,一方面直接刺激了其市场增长,另一方面也增加了用户对人脸识别的信任度,都有助于人脸识别的健康发展。[nextpage]

与视频监控结合,潜力巨大
    在我国,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流动人口比例大大增加,面临的突发事件和异常事件越来越复杂。城市监控的难度和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视频数据正以惊人的速度在膨胀。传统依靠人工来“盯”的方式难免会因疲劳或精神不集中等原因影响监视效果,也难以胜任对庞大数据库的分析与理解,从而影响事后查找证据,显然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具有智能分析的视频监控应用的呼声越来越高。

    而在所有生物识别技术中,最容易与传统视频监控技术相结合的当属人脸识别技术,通过在摄像机内加装人脸识别模块,然后在控制系统使用人脸检测技术对从视频流中提取出的人脸进行分析。将人脸识别“嫁接”到视频监控后,即使在一个较复杂的场景中,在较远的距离上也能识别出特定人的身份,符合现代监控的需求。我国视频监控基础设施非常完善,人脸识别一旦与视频监控相结合,其发展不可估量。同时,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脸识别的发展。智能视频分析主要是针对图像中的物体形态、颜色、运动规迹等进行判断分析,从基础层面上来说与人脸识别所用到的技术是通用的。通过智能视频分析后,再加以人脸识别,能更准确地识别身份特征,提高人脸识别产品的市场适用范围。

价格和识别率满足用户需求
    简单来说,人脸识别主要分为人脸检测、人脸比对和人脸鉴别三种技术,其基本原理与现实生活中“认人”的过程非常吻合,首先通过摄像头采集人的脸部图像提取人脸特征,再和登记库中的多个人脸特征进行比对判断,识别出此人是“谁”。

    人脸识别作为一项较新的生物识别技术,其识别准确率一直备受关注和讨论,也是用户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海鑫科金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进介绍,经过几年的发展,国内人脸识别技术的提升很快。按照国际最新测试,人脸识别在特定环境中,在错误接受率为千分之一的条件下,正确识别率可以达到99%以上,而在研发之处,人脸识别的识别率仅为30%-40%。识别率的提升,为人脸识别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技术可能性。

    抛开识别准确率的顾虑,价格成为用户心中的又一隐痛。根据采访了解到,由于人脸识别技术的研发难度比其它产品大得多,出货量又迟迟得不到明显改善,厂家兼顾研发成本和利润,使得价格颇具“傲视群雄”的态势。这也导致了对于一些希望使用人脸识别的用户不得不发出“想用也用不起”的感叹。然而,这只是两年前的情况,上海银晨智能识别科技有限公司资深市场策划吴维嘉介绍说,近两年,这一情况有了明显好转,随着技术的改进和日趋成熟(主要体现在对算法的改进上,如近红外人脸识别技术和三维人脸识别技术的算法都有了较大改善),研发成本有所降低;而新应用点的不断扩大也刺激了出货量,这都促使人脸识别产品的价格更接近市场需求。吴维嘉认为,价格不会成为人脸识别发展的阻碍,虽然一些用于高安保领域的人脸识别产品依然比较昂贵,例如,一台人脸识别机场报警系统价格高达上百万元,但这毕竟是极其少数的情况。目前,用于门禁、考勤等方面的人脸识别产品一般都在万元左右,甚至有些产品已经降至5000-6000元每台,当年指纹识别也是在这一价位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对人脸识别来说只是一个过程。

较其它生物识别技术更具优势
    与其它生物识别技术相比,人脸识别在可用性方面具有独到 优势。深圳市康贝尔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汉平介绍,人脸识别是唯一不需要使用者“配合”的生物识别,不经意间完成识别过程,极具隐蔽性,且事后追踪能力强,普通人即可进行判断核实。同时,人脸识别采集设备通用、简单,普通摄像头就能完成,没有侵犯性,容易被人接受,采集设备的成本也相对较低。人脸识别技术所使用的依据是人的面部图像,而人脸无疑是肉眼能够判别的最直观的信息源,方便人工确认、审计,“以貌取人”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nextpage]

    通常,人们最易将人脸识别与指纹识别、虹膜识别来进行比较。指纹识别是目前使用最普及的生物识别方式,准确率也相当高,但指纹极易导致人们对于犯罪的联想。尤其在中国,古时候有很多迫不得已按指纹的记忆,许多国人都有指纹情节,不乐意使用这种方式,更听闻在香港曾有员工拒绝指纹打卡的事件。并且,从识别率来说,如果是在合适的环境中,人脸识别的准确率也相当高,并不见得会比指纹识别低多少。谈到虹膜识别,虽然它的准确率非常高,但识别速度很慢,虹膜的采集也非常困难,样板库里的虹膜非常少,采集设备非常昂贵,虹膜识别对眼睛也有伤害,而二代身份证的图像资料非常有利于人脸识别模板的录入。综合来看,在多种生物识别技术中,人脸识别是兼具性价比和用户需求的最佳选择。

    此外,人脸识别系统的市场大小很大程度上是和人口的数量大小相关的,我国有13亿人口,这从本质上决定了我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生物识别市场。而与其他生物识别相比,由于国内对肖像权的意识不强烈,人脸是最易采集的基础模板。如此看来,虽然人脸识别目前所占比例不大,但其发展潜力不容小觑,也正因如此,它才备受业内外人士看好。

困难依然存在
    在一片叫好声中,人脸识别市场虽然较前几年有了很大改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发展已经没有任何阻碍。

    首先,从技术上来说,“高适应性”依然是人脸识别的诟病。人的面部图像确实是最直观也最易让人判断的生物特征,与此同时,它也最易发生变化。如北京蓝色星际软件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高级技术经理高晓辉所言,由于光照、姿态、年龄的变化,人脸具有“一人千面”的特点,所以要讲究一个“高适应性”的人脸识别。

    据他介绍,目前在特定环境中、用户比较配合的情况下,人脸识别已经能够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但当不在特定条件下时,识别率下降得则比较快。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很难将各种条件都控制在最佳状态,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在实验室识别率非常高但用户用起来却不尽人意的状况。并且,如果视频监控系统的图像质量不够高,或者已有照片质量不高,都会影响人脸识别的应用性能。要解决这个问题,除不断在技术研究上深耕寻求突破外,也应该给用户一个正确的信息,任何技术都无法达到完美的境界,在实际应用中要视具体条件而定。而不能为了扩大销售量,一味鼓吹产品性能,以免因此“臭了名声”,反而得不偿失。

    另外,人脸识别在整个生物识别中是比较新的技术,“新”字是把双刃剑,人们对于新技术充满好奇心,跃跃欲试。然而,也正因为“新”,其准确率还未得到足够的证明,人们往往萌生不信任感,“未知的风险最大”,在面对具有不确定性因素的人脸识别时,用户更倾向于选择已经熟知的生物识别,如指纹识别等,难以对市场产生实质性改变。

    人脸识别在奥运会等大型项目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用户的顾虑,但还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市场接受度的提高,还有赖于研发单位、厂家的积极推广,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推动也非常重要。

产业化还需要多久?
    如上文所述,人脸识别技术分为人脸检测、人脸比对和人脸鉴别三个技术。其中,人脸检测是最为成熟的技术,可以说已经具备产业化的实力。例如,现在许多机型都拥有笑脸检测或面部检测的功能,这正是运用了人脸识别当中的人脸检测技术。而人脸比对技术虽然也比较成熟,但因价格、市场、技术、硬件、网络等条件的限制,还谈不上产业化,不过其发展也非常乐观。比较热门的应用有人脸识别的门禁、考勤和电脑开机身份认证等。在三个技术当中,人脸鉴别的技术难度最大,研发更困难,应用等级也最高,目前主要应用于专业领域,如机场的安防布控以及公安刑侦追查等,价格比较昂贵,要实现产业化应用,厂家还需多多努力。[nextpage]

    根据采访了解到,人脸识别技术的成熟度已经有了很大进步。虽然识别率依然受光照、年龄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但各研发单位和研发厂家一直在努力改进。例如,近年来,红外人脸识别技术有了显著提升,通过在CCD或者CMOS周围加红外灯主动补光,大大加强了其抗光照变化的能力。另外,相对于以前的PC式,现在的嵌入式更易与其他产品集成,这些都有利于人脸识别技术的进一步量产。反而是市场接受度更令厂家们忧心,如何激发潜在需求,将需求变为实质的营业额是厂家们一致努力的方向。

    总的来说,虽然目前人脸识别的应用还未能做到普及,但是,它的高速发展有目共睹。相比发展之初,无论技术或市场都已不是当初的混沌模样,拨开技术、需求、应用市场的“云雾”,人脸识别产业化的“青天”时日可待,甚至有厂家预言,近两年内即可实现。

参与评论
回复:
0/300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评论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a&s观点。
0
关于我们

资讯是全球知名展览公司百科展览集团旗下的专业媒体平台,自1994年品牌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安全&自动化产业前沿产品、技术及市场趋势的专业媒体传播和品牌服务。从安全管理到产业数字化,资讯拥有首屈一指的国际行业展览会资源以及丰富的媒体经验,提供媒体、活动、展会等整合营销服务。

免责声明:本站所使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共享平台。如使用任何字体和图片文字有冒犯其版权所有方的,皆为无意。如您是字体厂商、图片文字厂商等版权方,且不允许本站使用您的字体和图片文字等素材,请联系我们,本站核实后将立即删除!任何版权方从未通知联系本站管理者停止使用,并索要赔偿或上诉法院的,均视为新型网络碰瓷及敲诈勒索,将不予任何的法律和经济赔偿!敬请谅解!
© 2024 - 2030 Messe Frankfurt (Shenzhen)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兰克福展览(深圳)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粤ICP备12072668号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264号
用户
反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