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立于2014年的AI独角兽第四范式,在将其AI操作系统升级迭代的同时,表示“计划一年内将95%的核心技术开源出来,把最核心的数据和算力技术开源给技术社区”。
而在去年10月,华为在开发者大会上宣布开源其鸿蒙操作系统2.0,并将鸿蒙基础能力相关代码捐赠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截至今年5月底,已有240多个企业、机构及个人贡献者参与到鸿蒙开源项目中。
业界普遍认为,开源正在主导着“云+AI”时代的技术生态。今年3月,“开源”被正式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发展纲要。
厂商为何争相涌入
开源,顾名思义,指“开放源代码”。根据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出品的图书《开源法则》给出的定义,开源是指开放一类技术或一种产品的源代码、源数据、源资产,可以是各个行业的技术或产品,其范畴很广。如果开放的是软件代码,业界一般称其为开源软件。
开源为什么会成为新一轮人工智能发展的首选路径?
第四范式研发副总裁、基础技术负责人郑曌指出,越来越多的科技型企业正在依托开源模式。开源既是一个高效的研发模式,也是一个高效的技术分发模式。在AI人才普遍匮乏的情况下,开源能够聚集成百上千的开发人员力量来促进技术的发展,如果是一个闭源的技术,分发需要投入非常多的渠道,开源则天然地触达更多的开发者。
商汤科技相关负责人则透露,该公司从开源中已获得了一些明显的助益,包括技术影响力的提升、技术品牌的打造,吸引了众多人才加入,此外打通了学术界的AI新算法在内部快速落地的通道。举例来说,香港中文大学-商汤科技联合实验室(MMLab)于2018年启动了OpenMMLab开源计划,该计划的初衷在于为计算机视觉的一些重要方向建立统一而开放的代码库,并不断把新的算法沉淀其中。截止到目前,OpenMMLab覆盖了超过160种算法和超过1300个预训练模型,在全球最大的代管托管平台GitHub上获得了3.8万多颗星。Github的星数量是一个开源产品好不好的重要衡量标准,一般超过1000颗星的国内开源产品已经很不错了。
混合云服务提供商青云科技(688316. SH)的创始团队自上世纪90年代就参与过Hadoop、Linux等国际知名开源软件的开发。青云科技方面认为,通过开源的方式能够快速拉近与开发者的距离,缩短产品迭代周期,并且促进软件和软件、系统和系统之间的生态对接。除此之外,开源社区具有“漏斗”效应,能够沉淀下来好的商业项目。
另一家AI企业旷视科技于2020年3月正式向全球开发者开源其自主研发的国产工业级深度学习框架旷视天元。该公司方面认为,通过开源能够展示自身的技术实力,还可以从开源社区获取开发者在技术创新、模型及算法优化等方面的有效反馈,为后续技术方向规划和产品功能优化提供参考。
根据多家第三方数据显示,开源逐渐占据各个领域的主要市场份额,比如在操作系统领域,开源的Linux占据了100%的超级计算机市场和82%的智能手机市场;而在人工智能领域,Tensorflow、Caffe、Keras稳居深度学习框架的前三名,均是开源的。根据信通院的研究数据,近两年来,我国头部科技企业贡献大量开源项目,百度、阿里、腾讯和华为等企业开源数量连年增长。
不难看出,厂商争相加入开源的队伍中,一方面是开源在技术和效率方面优势凸显,发展“流行”成为大趋势,另一方面开源厂商目的在于引领技术路线,吸引开发者参与自己的技术路线,从而改变市场竞争格局,在开源生态中赢取话语权。
开源怎么赚钱
开源的实质是技术等资源的免费开放共享,那么开源怎么赚钱呢?换言之,开源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
《开源法则》中指出,开源软件与商业价值并不冲突,而是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与传统的商业软件相比,开源软件采用开放源代码、免费分发等形式,减少了营销和销售的成本,更容易传播出去。
从商业模式上来说,开源软件的营收途径包括服务增值收费、双许可证、依商业许可重新发行、以SaaS形式提供软件等。其中服务增值收费的典型例子是,谷歌将Android智能终端操作系统开源,吸引众多设备厂商加入,Android系统绑定了谷歌的应用商店、谷歌浏览器等应用程序,靠服务及广告收费。谷歌每个季度的广告收入均在200亿美元以上。所谓“双许可证”,是指用户可以无偿使用免费的开源版本,但如果有进一步的需求、且免费版本不能满足用户需求,那么用户就得支付商业技术支持和服务等费用了。而“依商业许可重新发行”的模式更为普遍,比如已知的基于Linux的发行版有300多种,云计算领域的OpenStack、大数据领域的Hadoop也产生了众多发行版,其中不乏商业收费的产品。“SaaS软件模式”则是向客户提供SaaS软件产品,按需求订阅付费。
除此之外,开源相关企业在资本市场估值的水涨船高,也使开源的商业价值得以正名。最为代表性的企业是红帽,作为一家开源软件供应商,红帽于1999年8月上市,后于2018年10月,被IBM以34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创造了IBM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收购案。而在2018年6月,微软用75亿美元的股票收购了软件源代码托管服务平台GitHub。
根据第三方机构COSS MEDIA统计,1999~2020年里共有16家商业开源公司进行IPO成功上市,IPO总额高达35亿美元。其中,81%的公司来自美国,6%的公司来自欧洲,暂无中国公司。截止到2021年3月,拿到投资的开源企业超过130家,融资金额超过50亿美元。
国内开源生态发展
国内开源软件的发展肇始于1997年前后,自2005年起开源软件在国内迎来发展的高潮。截止到目前,我国自主研发的开源项目已涵盖全栈技术领域,包括操作系统、容器、中间件、微服务、数据库和大数据、前端开发、人工智能、运维等领域,接近30个开源项目已捐赠给开源基金会,国际化步伐加速。
国内垂直社区OSCHINA与代码托管平台Gitee的掌门人——开源中国CEO马越表示,中国开源软件发展10多年来已积累了自己的“底气”,主要表现在,中国的开源社区空前繁荣,拥有自己的开源协议、开源基金会,以及诞生于本土的代码托管平台,与此同时,科技巨头在不遗余力地投入开源贡献,产生了众多开源的商业化企业,还有国家层面对整个开源产业的政策性支持。
马越指出,开源在国内市场爆发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困难与挑战。开源还是一个垂直领域的概念,在更为广泛的大众视野中还缺乏普及。开源目前的市场热度也比较高,与之相伴而来的不乏误解,并存在一些乱象,这些是需要“正本清源”的。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刚刚闭幕的中国科协年会上所说:“我国是开源大国,但还不是开源强国。迈向开源强国,创新是关键。”
根据信通院的研究,我国开源商业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最先成熟,开源领域的投资热门集中在数据库、云计算等领域,但目前还没有诞生一家上市企业。除此之外,开源还存在信息安全、知识产权和供应链等风险,近年来业界对开源风险的关注度也在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