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我们主要介绍一种融合ONVIF和GB/T28181-2011 标准的标准化联网设计思路。
联网结构模型
对于典型的轨道交通联网架构,我们可以分为图1的三个层次。
车站层:车站监控的独立系统,由控制服务器进行本地显示、录像、周边设备的接入,控制服务器还负责向线路运营中心提供本地资源的调用服务。
线路层:城轨线路一级的联网监控系统,管理本线所有车站的视频资源的调用、处理车站的报警信息,同时还要向线路外的视频调用请求提供服务。
联网层:城轨系统向上层运营中心或城市级图像监控系统或其他指挥系统提供图像信息的虚拟化联网数据交换系统。
系统的角色
车站前端视频设备:部署在车站监控子系统中,输出数字视频信号,并进行视频压缩编码,压缩码流通过网络进行传输。
车站视频解码器:部署在车站控制室、警务室等场所,调用前端视频设备的码流,解码输出到监视器上。
车站控制服务器:响应车站控制终端的请求,发出指令,控制解码器调用前端视频。
响应运营中心的控制指令,并将前端视频流,转发到中心的解码器。
接入车站周边的报警设备,并产生相应的联动。
车站控制终端:发出调用指令。
运营中心OCC控制网关:响应客户端的指令,并以标准控制协议,向车站控制服务器发出调用车站视频的指令;响应上层网关的控制协议,向车站控制服务器调用视频,并向上层网关进行转发。
运营中心OCC客户端:发出调用车站视频的指令。
运营中心OCC解码器/大屏显示控制:解码车站控制服务器转发的车站视频流并进行显示。
外部控制网关:响应客户端的指令,并以标准控制协议,向OCC控制网关发出调用车站视频的指令;并转发相应视频。
整体标准体系设计
在车站以下的范围内,可以采用ONVIF作为设备接入和管理的标准化框架,而在车站以上采用GB/T28181-2011作为联网的主要通信协议,主要的原因是:
首先,车站内区域是设备集中的区域,大量的设备接口也都是在车站内区域,采用设备厂家支持较好、较成熟的ONVIF标准,可行性较好,设备选择面较宽。
其次,在线路以上层面以及和外部共享的系统接口上采用GB/T28181-2011 可以保证将来能接入到公安、政府应急指挥、智能交通等大平台上,有一定的前瞻性。
最后,如果我们在编解码标准上采用H.264同时精心选取同时符合ONVIF,GBT 28181 的传输和封装要求,那么,音视频流从前端到后端基本可以不经过“翻译”,保证了系统的完整性。
推荐阅读:
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控现状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控联网标准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