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6.02.15 发布日期:2016.03.14
新区建设迎热潮,或成平安城市发力点 在中国,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到内地经济欠发达地区,随处可见各种“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XXX新区”等,名目繁多,且多是多个不同形式的“新区”同时建设。在2009年全国4万亿刺激下,“新区”迎来了建设高潮,并在过去6年时间里获得了快速发展。不过进入2015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到了各地新区建设;为缓解中国经济疲软的压力,政府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去库存、去产能。小编认为,各地方政府在“发展”与“经济放缓”的两难形势下,将会充分利用此次中央提出的“供给侧”改革给予的优惠政策支援再展开拳脚,通过新区带动片区经济发展。安防行业的发展与中国政府的天量埋单离不开,其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速正相关,在经历了行业集体爆发——产业收敛之后,目前伴随中国经济走势进入产业“互联网+”转型期。其中,平安城市作为支撑安防高速成长的三大核心支点之一,伴随着各地平安城市建设的逐渐落地,增长回落,以2015年为例,排名前三的新项目投资额最高仅有3200多万,与高峰时期动辄数十亿的投资额相比,落差巨大;目前平安城市增长发力点主要有两个:三四线平安城市项目和已建项目的高清化升级改造。但是新一轮的“供给侧”改革延续了通过以供应促需求、促发展的模式,不同的是与4万亿刺激政策做法不一样,那么各地的各类型“新区”将会成为平安城市在进入成熟期后建设的第三个增长点,理由如下。首先是资源优势。无论这些“新区”是以什么形式存在,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一般处于具有较大发展前景的临核心片区,距离中心城市不远,并是当地政府重金打造重点工程项目,集资金、人才、资源、政策、交通、文体教育等优势于一身。其次是城市化必然趋势。“新区”是城市化过程中不断扩张的一种形式,虽然目前中国的整体城市化官方数字为58%,但由于数以亿计的流动人口只是以“城市临时工”存在着,实际上城市化水平要低于此数值,“新区”正是承载城市化扩张的一种重要形式,这在一二线城市中表现最为明显。接着是前景可期。“新区”几乎都是未经开发的处女地,多在交通要道、临江、靠海之处,在未来发展规划中,处于交通枢纽区,最直接的表征就是高铁运输中心的成长驱动;长远看,由于是处女地,“新区”无论发展规划还是城市建设,都采用了全新的科学设计,更适于城市的长远发展。再就是旺盛需求。“新区”可谓是一张白纸,要让它变得五彩缤纷,需要各种各样的颜料,而这些都要一点一滴地给它添加。前面几点主要是阐述“新区”为什么能“热”起来,这一点重点是怎么去让它“热”起来。如何在这些白纸上给它规划摄像头、监控中心、联网方案、功能应用等,这就是当前主流设备商及集成商要重点关注的了。最后是“欠东风”。截至2016年2月,国家级开发区已有17个,另有武汉光谷新区、郑州郑东新区、江西昌九新区、沈阳沈北新区、乌鲁木齐新区、石家庄正定新区、南宁五象新区、昆明呈贡新区,以及唐山曹妃甸新区、杭州大江东产业聚集区、安徽滨湖新区等十多个申请中的国家级新区,而各种不入流的“新区”更是不计其数。这些新区区域动辄几百平方公里,2000多平方公里的也有数个,新区的规划面积几乎等于或大于原老城区的面积。其中除了设立于1992年的浦东新区最为成熟外,其他新区只有2005年获得审批的天津滨海新区稍有规模,其余几乎还处于2010年之后才获得审批的初建期。而新城区的建设期至少是10年,目前这些新区的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得到完善,为平安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无限可能,且如此大规模的建设,所能扩增的市场份额也是相当可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