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算起,我国平安城市建设已步入第十个年头了,这十年间,平安城市建设历程是从少数试点城市逐步到推广到全国,建设标准从无到有,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平安城市系统产品与技术也在不断地升级,很多城市已经在初期建设的基础上,开始进入第二期、第三期甚至第四期建设阶段。特别是随着近年来智慧城市建设的开展,很多城市充分认识到平安城市建设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本着顶层设计的原则,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开始了新的平安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
十年历程与标准化
平安城市建设可追溯于2004年6月启动的全国首批21个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建设,通过对一些治安重点区域通过网络实施远程视频监控,可以及时了解监控现场的车流、人流及异常情况,并可将监控视频进行录像保存,为公安业务提供了重要帮助。2005年8月,公安部在总结北京市宣武区、浙江省杭州市、江苏省苏州市和山东省济南市等4个平安城市建设试点区、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建设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城市报警与监控系统试点工程”建设的意见,确定了全国22个城市为一级试点,有条件的地市确定一个县区作为二级试点,有条件的县区确定一个街区或者社区作为三级试点(简称“3111工程”),同时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省、市、县三级联网的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标志着全国平安城市建设的正式启动。2005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批转了中央政法委员会、中央社会综合治理办公室《关于在全国开展平安城市建设的通知》。此后,平安城市(天网工程、金盾工程)等城市安防建设项目一发不可收拾。
为了规范平安城市建设,2006年9月,公安部组织专家对全国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标准体系进行了论证,随后,第一个指导平安城市建设的国家行业标准——《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通用技术要求》(GA/T 669-2006)于同年12月14日正式发布,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08年,在对GA/T 669标准修订发布后,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的其他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以及合格评定标准等18个分项标准中的14个标准相继发布,使平安城市建设有章可循。此间,公安部还组建了由公安部一所和中星微公司为组长单位的安防监控视音频编解码标准编制工作组,结合公安业务特点进行了视音频压缩编解码标准的编写。至2010年12月23日,国家标准《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GB/T 25724-2010)正式发布。
事实上,2010年前后,全国平安城市建设已开始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各地以平安城市建设为主题的大规模视频监控联网系统建设项目纷纷上马,且各具特色,但是在系统整合方面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为进一步规范系统联网的有效性,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于2011年12月30日正式发布了由公安部一所等单位编制的国家标准《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 28181-2011),于2012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公安部随后还发布了依据上述标准进行平安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并要求平安城市建设入围产品需通过权威检测部门的GB/T 28181符合性检测认证。此后,GA/T 669系列标准、GB/T 25724标准以及GB/T 28181标准成为平安城市建设的重要标准依据。需要说明的是,在标准实施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增强标准的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还组织标准编制组对标准的部分条款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形成了GB/T 28181标准的修改补充文件,于2014年3月由公安部发布实施。
建设发展新格局
概括起来说,平安城市系统应该是一个覆盖整个城市的、通过技术手段可保证城市能够平安有序地运行、遇有突发事件能够快速有效应对的综合型安防系统,一般包括社会治安监控系统、交通智能卡口系统、电子警察系统、社区安防监控报警系统、社会重点防范单位的监控系统以及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等各子系统,这些系统既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关联。
到目前为止,全国各地平安城市建设的形式、规模甚至主导单位并不完全一致,绝大多数城市是以公安或政法委牵头来建设,但是也有个别城市则是以信产局为主导单位来建设,当然,就具体建设内容来说,平安城市视频监控系统的共性还是明显的,“探测、延迟、反应”的目的还是明确的,但是早期建设的系统在系统互联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前端各异、平台各异。就全国公安系统掌握的2000万左右的前端摄像机来说,能够联通且可控的仅是极小的一部分,还需要通过加装转换网关或者视频转码才能实现联通,而新建系统则都能够满足GB/T 28181的基本要求,最新的系统则需进一步满足GB/T 28181及其补充文件的基本要求。
在投资规模方面,地级市平安城市建设规模多在亿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亿,但是同样投资规模的平安城市建设内容可能会有较大差异,即所谓单位成本不同,比如,有的城市采用全高清系统建设,且准备自建设独立的光纤传输网络,因而会占用较多的资金,而有的城市只是部分地采用了高清网络摄像机(IPC),并且传输网络采用租用电信运营商既有网络的传输方式,因而这部分资金占用不多,可以在量上展开。而对于系统的侧重面来说,则因城市安防的侧重点不同而有所不同,有些系统侧重城市重点治安区域的覆盖,有些系统则侧重卡口布局,而有的城市为了实现全覆盖,直接采用了网格式布局,并以每平方公里的摄像机数量来评价系统优劣。
早期的系统大多采用的是“模拟摄像机+网络视频编码器”并采用了部分网络摄像机的混合系统,存储体系采用的是DVR+NVR;后来的系统大多直接采用网络摄像机进行建设,然而这些系统的分辨率都不够高,且并未涉及智能分析等内容。而近年来的新建系统或升级改造系统则大多采用了准高清/高清IPC,并部分地具备了初级智能视频分析功能,存储体系也由NVR为主向基于IP-SAN架构的集中存储、云存储方向转移。
基本的平安城市系统一般包括城市重点部位的视频监控、高清智能卡口、电子警察以及存储系统、视频监控综合管理平台和警用地理信息系统(PGIS)综合应用平台等,而增强型系统还可能进一步增加警务移动执法、无线图传、视频侦查等公安特有业务应用系统。
充分考虑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协调性
随着新技术、新产品的不断升级,新建系统的功能、性能会优于早期系统,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于不同的城市,一定要充分考虑本城市的现状以及实际安防需求,还要综合考虑资金投入问题,比如是政府直接投资建设还是采用BT或BOT模式。而从技术层面上说,就是要充分保证系统的互联、互通、互控,严格按照GB/T 28181等相关标准进行建设,还应充分考虑GB/T 25724的执行情况(例如,广东省政府已于近期宣布将SVAC编解码标准作为省内今后政府出资建设的安防行业的排他性标准,并将于2014年10月后开始实施)。另外,国标《安防监控视频实时智能分析设备技术要求》(GB/T 30147-2013)对于新的平安城市建设的指导意义也是不能忽略的。
由于平安城市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安防系统的建设,涉及到人防、物防、技防等三大体系,其中技防部分也即通过视频监控、入侵报警、出入口控制、电子巡查、停车场管理以及防爆安检等多个系统的相互关联来防范不安全因素的发生,或者对已经发生的不安全事件进行快速准确的筛查定位,通过相关记录,为侦破案件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撑,因此安防系统自身建设的完整性十分重要,另外还要充分考虑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协调性。要根据国家住建部于2012年11月22日发布的《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及同时印发的《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进行顶层设计。
随着高清视频监控的普及,在保证互联、互通、互控的前提下,由大路数高清视频带来的海量视频数据的传输、存储,特别是快速有效的视频检索也是需要正视的问题,当然,随着2013年12月以视频监控联网及深入应用为目的的《公安视频图像信息联网与应用标准体系表》被审查通过,新的全国视频监控联网及深入应用系列相关标准即将开始制订或修订,这将会进一步规范新技术、新形势下的平安城市建设。